网站首页 | 寻根问祖 | 邬氏族谱 | 人文名胜 | 学习园地 | 邬氏新闻 | 站务公告 | 站长札记 | 邬氏论坛 | 
 · 寻根问祖 · 谱牒研究 · 人文名胜 · 宗亲会 · 坛务园地 · 灌水乐区 · 会员注册
六 古代教育
发布时间: 2006/12/28 15:02:12 被阅览数: 1691 次 来源: 邬氏家谱网www.wsjpw.com 站长:邬德明 QQ:30625004 QQ群:5555591

六  古代教育

    [制科]科举中皇帝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。目的在于网罗特殊人才。例如唐代元和初年的直言谏科,清康熙、乾隆年间的博学鸿词科,皆称为制科,应试者不限于未仕的士子。取中者多优予官职。
    [进士科]隋、唐时取士的科目之一。始于隋炀帝,至唐代特为重要。以后其他科目多仅存空名,无足重轻,进士科成为科举制度的唯一科目。
    [博学鸿词科]清代特设的延揽统治人才的制科之一。康熙十八年(1679)、乾隆元年(1737)各举行一次,先由内外大臣荐举,不分已仕未仕,定期在殿廷如试。取列高等的,一般幸免授翰林官。
    [经济特科]清代特设延揽统治人才的制科之一。戊戌变法时曾议举行,以备推行新政。政变后停止。至光绪二十七年(1901)重又举行,按照康熙、乾隆召试博学鸿词之例,在殿廷考试,应举者多半是已有官或已有出身的,取列高等的略加奖叙。
    [童试]明清两代初级入学考试之称,包括县试、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。
    [县试]清代士子为要取得出身,首先须在本县应县官所主持之县试,经过录取后,即有参加上一级府试的资格。
    [府试]清代经县试录取的士子均参加管辖该县的府(或直隶厅、直隶州)试。府试录取后,即有参加上一级院试的资格。
    [院试]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考试。曾经府试录取的士子,可参加院试,经过录取后,即取得入学资格。确定“生员”的身份。
    [乡试]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(包括京都地区)举行的考试。取中者为举人,得应次年在京都举行的会试。乡试又称大比。
    [会试]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都举行的考试。各省举人都可参加,取中者为贡士,得应殿试。
    [殿试]也叫“廷试”。科举制度中,由皇帝对会试合格者在殿廷上所举行的考试。殿度成绩分一甲、二甲、三甲。一甲三名,赐进士及第,第一名称状元,也称殿元,第二名称榜眼,第三名称探花;二甲赐进士出身,第一名称传胪;三甲赐同进士出身。状元、榜眼、探花之称始于唐,传胪之称始于宋。
    [朝考]清代进士经过殿试,取得出身以后,仍须再应一次殿廷的考试,特派大臣阅卷,称为朝考。按朝考的成绩结合殿试及复试的名次,由皇帝分别决定应授何种官职,最优者授翰林院庶吉士,其次分部以京官任用,其次分省以知县任用。其次以教官任用。
    [春闱]即“春试”。明清两代各省举人在举行乡试的次年春天,齐集京城参加会试。由皇帝特派正副总裁主持考试。录取的名叫贡士。闱是考场的意思。会试由礼部主管,故又称礼闱。
    [秋闱]即“秋试”。明清两代每隔三年的八月间,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考试,就是乡试。由朝廷派出正副主考官主持。录取的名叫举人。闱是考场的意思。
    [贡院]清代举行乡试及会试的场所。贡院两旁建有数千间宿舍,形如长巷,供应试者居住。应试者住进后,封号栅,不得外出,主考试毕方开栅。
    [科场]科举考试的场所。《宋史 • 选举志》:“太宗曰:朕欲博求俊彦于科场中。”
    [登第]科举制度中列名于科目称为科第,或称科甲。因此,经考试取中的称为登第。
    [两榜]清代由举人而中进士之俗称。举人称乙榜,进士称甲榜。榜是考试后揭示名次的布告。
    [副榜]科举考试的一种附加榜示。明、清时代。乡试和会试,于录取正卷外,都另取若干名列为副榜。
    [状元]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,乡试第一称解元,会试第一称会元,殿试第一称状元。武后时试贡士于殿前,门下用奏状报其等第,因此居首者称状头,后通称状元。中状元者亦称为“大魁天下”,认为科名中的最高荣誉。状元,又别称鼎元、殿元。
    [榜眼]科举制度,殿试一甲第二名称榜眼。
    [探花]科举制度,殿试一甲第二名称探花。
    [三甲]科学制度中进士资格的分等。宋代太平兴国八年(983)起,进士始分甲。明清两代,进士经殿试后分三甲给予出身:一甲,赐进士及第;二甲,赐进士出身;三甲,赐同进士出身。统称进士。
    [传胪](1)科举制度中,殿试后由皇帝亲临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的典礼。(2)状元、榜眼、探花以下,其第四名,即进士二甲之第一名,俗称为传胪。
    [翰林]唐以后称文学侍从之官为翰林。清代科举制度中,进士朝考得庶吉士者称翰林。
    [会元] 科举制度中会试第一名称会元。
    [解元] 科举制度中乡试第一名称会元。
    [贡生]科举制度中地方儒学生员(秀才),升入国子监肄业的身份。意思是以人才贡献给皇帝。明清两代贡生有不同名目。明代有:岁贡、选贡、恩贡和纳贡;清代有:恩贡、拔贡、副贡、岁贡、优贡和例贡,一度曾有功贡名目。参见“监生”。
    [拔贡]
    科举制度中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。清制,每十二年由各省学政考选品学兼优的生员,保送入京,作为拔贡。经过朝考合格,可以充任京官、知县或教职。参见“选贡”。
    [副贡]
    科举制度中,生员取得任何一种贡生资格后,即脱离其本府、州、县学。如应乡试而取在副榜,亦可作为贡生,称副贡。副榜即不在正取之列的意思。以后仍可重新应试。
    [优贡]
    科举制度中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。清制,每三年由各省学政从儒学生员中考选一次,保送入监。事实上已成虚文,仅作为生员中的一种待遇。参见“选贡”。
    [岁贡]
    科举制度中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。明清两代,每年从府、州、县学中选送资深的廪生入国子监肄业,因称岁贡。大都挨次升贡,因此有“挨贡”的俗语。参见“监生”。
    [恩贡]
    科举制度中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。明、清定制,凡遇庆典,根据府、州、县学贡常额,本年加贡一次作为恩贡。参见“岁贡”、“监生”。
    [选贡] 科举制度中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。明制于岁贡之外考选学行兼优者充贡,因有此名。清代定拔贡、优贡之制,亦即由此而来。
    [例贡]清代科举制度中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一种。因为不由考选而由援例捐纳,故称例贡,不算正途。
    [纳贡]
    科举制度中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一种。明代准许纳资入监,凡由生员纳捐的称纳贡,由普通身份纳捐的称例贡。纳贡性质与清代的例贡相同。
    [增生]生员名目之一。即增广生员之简称。原意是在定额以外录取入府、州、县的。地位次于廪生。
    [附生]生员名目之一。即附学生员之简称。明、清时代,凡初入府、州、县学的都称附生,以后经岁、科两试高等,方能递补增生及廪生。
    [庠生]科举制度中府、州、县学生员的别称。庠是古代学校之名。
    [廪生]生员名目之一。即廪膳生员之简称。明代府、州、县学生员最初都给廪膳,补助其生活。以后,须经岁、科两试高等,方得取得廪生名义,成为资深的生员。习惯上称为“补廪”。
    [监生]明、清时代,凡有入监读书资格的,称为监生。或由各地方保送,或由皇帝特许,或由捐纳。因此有各种不同名目。一般所称监生指由捐纳而得的,是不经入府、州、县学而应乡试的必具条件。捐纳得官的,亦必须先捐监生,作为出身。都不一定在监读书。
    [荫生]科举制度中,凭借前辈官职、地位、功绩得入国子监肄业的监生总称。由汉代的“任子”制度继承而来。有各种不同名目。明代凡按品级取得的称为官生,不按品级而由皇帝特给的称为恩生。清代凡遇国家庆典皇帝特准,及现任高官子弟援例取入者称为恩荫,由于先代殉职而给予的称为难荫。通称荫生,名义上是入监读书,实际是寻得一条做官的快捷途径。
    [例生]生员名目之一。清康熙时,因筹饷而特许由捐纳取得府、州、县学生员的资格。此种生员称为例生或饷生。此制实行不久即停止。
    [童生]明、清两代未经录取入学的考生(已入学的称生员)。别称文童、儒童。
    [佾生]清代孔庙中担任祭祀乐舞的人员。通常由学政在不录取入学的童生中选充。
    [生员]唐代国学及州、县学规定学生员额,因此称生员,正如职官有一定员额而称官员。明、清时代,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入府、州、县学的,通名生员。即习惯上所谓秀才。经常须受本地方教官(即教授、学正、教谕、训导等)及学政(明代为学道)的监督考核。文章上则称为诸生。
    [秀才]优秀人才之通称。汉以后成为荐举人才科目之一。唐宋时代,为一般知识分子之泛称。明、清时代则专用以称府、州、县学的生员。
    [训导]训诲开导之意。唐代以后以训导为学官名。明清两代,府、州、县学都设训导,其任务是协助同级学官教育所属生员。
    [教授](一)中国古代学官名。自宋代始,中央和地方学校设教授,以掌管学校课试等事。清制府厅设教授,为七品官。(二)高等学校教师职称之一。
    [教谕]宋、元、明、清时代在县学设置教谕,掌管文庙祭祀,教育所属生员。
    [教习]学官名。明代选进士入翰林院学习称为庶吉士,命学士一人任教习事,称为教习。清代沿用这种制度,在翰林院设庶常馆,由满汉大臣各一人任教习,选侍讲、侍读以下官任小教习。清末兴办学堂,其教师也沿称为教习。
    [山长]或称“洞主”,古代书院的主持人。一般都是书院的主讲者。五代时蒋维东隐居衡岳讲学,学生称他为山长,山长之名由此起。至元代为书院院长之正式名称。
    [学政]学官名。提督学政的简称,又称督学使者。清中叶以后,派往各省按期到所属各府、左试童生及生员。学政都由侍郎、京堂、翰林、科道以及部属等官由进士出身者简派,三年一任。在任学政期间,无论本人官阶大小,均与督抚平行。
    [学部]清末中央教育行政机构。其最高长官为尚书,其次为左右侍郎。部内的组织分为五司十二科,分别掌管本部事务以及全国各项教育。此外,还设有视学官,轮流出京视察全国各省教育。

上两条同类新闻
  • 一 明清时代的科举制度
  • 五 古代武官名称
  • 【字体: 】【打印此文】【关闭窗口
    邬家QQ群
    寻根问祖
    姓氏渊源 迁徙分布
    研究考证 浙直一派
    邬氏族谱
    谱引序文 世系世略
    字辈排行 家谱交流
    人文名胜
    邬氏人物 邬氏文化
    邬氏部落 邬氏企业
    学习园地
    姓氏知识 历史知识
    地理知识 小 知 识
    新闻中心
    站务公告 邬氏新闻
    宗亲留言 站长札记
    | 关于我们 | 合作伙伴 | 友情链接 | 广告刊登 | 网站服务 | 版权声明 | 联系方式 |

    站长:邬德明  QQ:30625004  手机:13780075571  邮箱:ztpcwdm@163.com MSN:ztpcwdm@hotmail.com
    顾问:QQ:544192509(柳州) 443131922(上海) 396375263(舟山) 385507(深圳) 645570415(番禺)
    539202392(龙川) 584975639(奉化) 76689839(台州) 474278918(无锡) 西濠(苏州)
    版权所有 2006-2008 邬氏家谱网(WSJPW.COM) 最佳效果 1024×786
    Copyright 2006-2008 WSJPW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
    QQ群:5555591 浙ICP备06045604号
    点击这里给站长发消息